在迟到了两个月之后,悬在华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落下,宝马如愿以偿。
年初,《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正式发布,规定自2022年1月1日起,我国将取消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及两家以下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的限制。
只是,让人感到疑惑的是,虽然政策层面的制约因素解绑,合资红线已经如期消失,但作为第一家打破合资股比限制的企业,华晨宝马似乎未能如期完成股比调整。
时间回到两年前,在华晨宝马15周年庆典之时,宝马集团正式发布公告称,同意斥资36亿欧元增持华晨宝马25%的股份,未来宝马集团将占华晨宝马75%的股份,并强调这项交易将在2022年之前完成。
至于为何华晨宝马的股比调整未能如期落地,当时业内人士的说法是华晨集团正处于破产重整的关键节点,各业务的流转调整情况较为复杂,宝马集团正在静观其变,等待华晨集团理清债务问题、重整业务关系。另一边,宝马方面却一再强调,增持华晨宝马股份的交易不会受到华晨汽车集团债务问题的影响。
而在近日,宝马集团正式发布公告称,自2022年2月11日起,宝马集团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的新合资合同正式生效,双方合资合作有效期据此延长至2040年。宝马集团在华晨宝马所持股份变更为75%,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间接持有剩余25%股份。在迟到了两个月之后,悬在华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落下,宝马如愿以偿。
对于积重难返的华晨集团而言,当下的燃眉之急依然是理清内部庞大的债务问题,提速集团的破产重组工作。在此之后,中长期任务则是在大幅失去合资公司可观的利润之后,如何制定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自身造血”规划,逐步恢复生产发展。
对于春风得意的宝马而言,一方面,在控股华晨宝马后,华晨宝马将被完全并入宝马集团财务报表,预计给宝马带来数十亿元欧元真金白银的正面影响,另一方面,这同时也意味着,面对风起云涌的中国市场,手握大权的宝马在战略决策上更是不容有失。
如今,电动化大潮愈演愈烈,无论是从市场还是技术角度出发,中国市场毫无疑问处于引领地位,宝马集团心里应该清楚:中国需要宝马,但宝马更需要中国。2021年,宝马集团在华销量为85万辆(含MINI),同比增长9%,占全球总销量40%,其中华晨宝马总产量超70万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在倒逼着宝马集团在华加强投资与研发力度,进而构建更具竞争力的本土化研发制造体系。
“今天标志着宝马集团在中国投资的重要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延续业务发展。”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第一时间表示。
可以看到,在增资扩股的背后,宝马集团也在纳下“投名状”。包括股东双方将延长华晨宝马的合资协议至2040年;宝马集团将对华晨宝马的投资增加30亿欧元,用于沈阳生产基地的改扩建项目;加大零部件在华本土化率,把欧洲的零部件企业引入到沈阳生产;进一步加大对辽宁投资,将在沈阳追加投资250亿元人民币等等。
并且按照规划,宝马今年将在中国市场推出26款新产品,其中,宝马新能源产品将扩充至7款,除了已经投放市场的iX3和iX,宝马集团还将在中国推出i4、BMW iX3、纯电动3系、一款纯电旗舰车型,以及两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到2023年底,宝马集团将在中国市场提供13款纯电动产品。
至于,这份“诚意”够不够分量,尚且不得而知,但自宝马开始掀起得股比调整将在近两年内愈演愈烈,起亚、广菲克等合资公司已经蓄势待发,中国汽车市场的合资关系以及竞争格局将会进一步发生深刻改变。
【注意:文章版权归属汽车公社,严禁未经授权私自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汽车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