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的小米汽车,在自建工厂一事上,透露出足够大的决心。
11月27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小米科技举行了“小米汽车项目”的签约仪式。而本次签约落定,不仅正式宣告了小米汽车正式落户北京经开区的事实,更是透露出另外一个重要信息:小米会在北京建设30万辆产能的整车工厂。
尽管小米汽车落户北京的消息人尽皆知,但关乎小米究竟是找人代工造车,还是自建工厂亲历亲行,却始终没有确切的定论。从更早时候传言小米收购恒大汽车开始,再到近期小米收购江淮汽车结束,如此这般的谣言,也在小米汽车“30万辆产能整车工厂”的披露中,不攻自破。
据了解,小米汽车项目将建设小米汽车总部基地和销售总部、研发总部,并将分为两期建设,最终建成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其中一期和二期的产能分别为15万辆,预计2024年首车下线,并实现量产。
如此算来,小米汽车整车工厂的一期工程至少要在2024年之前完成,满打满算也就是不到3年的时间,甚至是与前两天雷总透露的小米汽车“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的进度大体一致。不得不说,跨界造车的小米,表现出来的形象并没有怯怯弱弱、谨慎行事,更多的是大张旗鼓、高调做事。
作为雷布斯有生之年的最后一次创业,自小米官宣入局汽车行业的那一刻,就声势不小。彼时,雷军四处参观公司工厂,从王传福到宁德时代,再到五菱柳州生产基地,一系列行程下来,更是令坊间对于小米汽车的热情高涨了起来。
而后便是“投资问路”,毕竟小米是跨界而来,想要更好地融入汽车圈,用钱开路完全可以算得上一个快速且有效的方法。所以也就不难看到,小米在汽车零部件供应链方面的深入,其中包括了动力电池、智能驾驶软件解决方案、芯片半导体,以及感知传感器等方面。
圈内耳熟能详的蜂巢能源、赣锋锂电、禾赛科技、比亚迪半导体、Deepmotion等公司的融资,都可以看到小米的身影。就像是拼接一个完整的乐高玩具,小米巧妙的用“投资”的方式,逐渐将Micar的形象变得丰满起来。或许也正是这种上下游供应链体系的整合顺利,再加上雷军自上而下的统筹兼顾,才使得小米汽车进展“超预期”,以至于正式量产时间被定档在了2024上半年。
然而尽管向好声一片,小米汽车却依旧有着短板存在。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汽车与消费电子的不同属性。
换句话说,哪怕小米汽车敲定了年产30万辆的整车工厂,其间的质量把控、性能调教等,仅靠一腔热血也是难以维继。毕竟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小米汽车当初公布领导团队时,只有一人有过汽车行业经验。所以如此看来,其中暗藏的“人才危机”想必是存在的;而小米高薪四处挖人的消息,也并非空穴来风。
另一方面,受北方地理因素影响,发展智能电动汽车美中不足是肯定的。其实并不是在怀疑北京地区的汽车配套产业链,毕竟有北汽、奔驰、理想等车企在该地区盘踞,但涉及到电动,尤其是动力电池的续航方面,北方的寒冷气候是一头名副其实的“拦路虎”。
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是现在市场上动力电池的主流。老生常谈的问题便是一个贵但不够安全,另一个便宜但能量密度不高,而且还怕冷。当然,也并不是说“怕冷”就没有办法,因为目前主流的电动车大都配备了温度保护系统,以避免温度过低造成续航里程衰减,以及低温条件下充电慢的情况。
与人类似,天冷了就不愿意动弹。而动力电池也是一样,低温条件下,电池活性变差,负极材料石墨嵌锂能力下降,也就导致充电效率和续航里程的下降。而根据了解,所谓的温度保护系统,大多为预加热技术,但摆在面前的事实是,如果单纯地给电池直接加热,要么本身耗电太高、得不偿失,要么就有可能加热过度造成“热失控”的大麻烦。
可能也是因为看到了这个短板,以及动力电池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性,小米才在动力电池方面下足的功夫。除了蜂巢能源、赣锋锂电、中航锂电、珠海冠宇之外,就在近日,小米还与华为一起投资了一家固态电池企业卫蓝新能源。虽然能否解决掉相关问题未知,但毕竟有所准备,心里才不会慌张。
文章的最后,还是重新回到小米汽车自建工厂的身上。不可否认,小米汽车的如此路数,已经完全可以说是与曾经的蔚小理,以及现在的华为区别开来。而且其看似不快的造车进程,却也是依旧能够清晰地令人感受到,在诸多热点的包围下,小米汽车落下了稳健的每一步。
不过依旧需要注意的是,小米Q3财报显示部分业务环比下滑,以及小米手机市占率的下降,都值得小米回过头来仔细权衡。
毕竟伴随着股价下挫,市值管理也不如人意,如此基本面不稳,小米汽车的后劲也不免引人担忧。
【注意:文章版权归属汽车公社,严禁未经授权私自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汽车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