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蔚来、小鹏、理想、威马、哪咤汽车、长安汽车等品牌均曾宣布上调旗下新能源车售价。据统计,造车新势力、中国品牌、合资品牌、进口品牌的车型,都在涨价的范围之中,涨价的幅度在1%~10%不等。
新能源汽车的涨价,在国家补贴不断减少,电池原材料、芯片价格疯涨,以及供应链的不稳定情况下,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众所周知,目前碳酸锂在动力电池电芯中的成本占比仍然在15%左右,因此它的涨价让下游的正极材料厂商、动力电池厂商乃至新能源车企都会受到不少影响。而据Wind数据显示,9月30日国产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为51.3万元/吨,再创历史新高,较2020年9月30日的4万元/吨,已经上涨了接近12倍,为了平衡原材料价格带来的成本上涨,主机厂们除了涨价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
这个答案也是否定的。
9月29日,创下今年以来港交所最大规模IPO交易、继“蔚小理”之后第四家成功上市的造车新势力零跑,正式于港交所上市,定为48港元。当天,零跑也趁热打铁推出新车C01,售价19.38-28.68万元。本应是双喜临门的一天,零跑却在当天晚间遭遇破发,一度下跌近20%,第二天继续破发,最低报价每股28.05港元。
要知道在刚过去的8月份,零跑汽车交付12525台,同比增长超180%,今年1-8月累计交付达76563台,同比增长超222%,看上去势头一片大好,引来资本的唱衰,最直接的原因或许是新车定价带来的毛利率过低的隐忧。
目前新能源厂家普遍处于“卖一辆、亏一辆”的境况中,比如零跑,2019年-2021年经营亏损分别为7.30亿元、8.69亿元、28.68亿元,三年总计亏损43.74亿元,平均每卖出一辆车亏损4.8万元。今年二季度,蔚来汽车交付2.5万辆,净亏损27.57亿元,同比扩大369.6%;小鹏汽车交付3.44万辆,净亏损27.01亿元,同比扩大126.1%;理想汽车共交付2.87万辆,净亏损6.41亿元,同比扩大172.2%。
销量排行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约等于新能源厂家的亏损排行榜,蔚来汽车每卖一辆车亏十万,并不是一个段子,而是血淋淋的事实。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去用利润换销量,自然会引发资本的不满。
当然,如果把时间往上捣十几年,高销量是有机会转换成利润的,比如连续亏损了15年的特斯拉,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但这对于目前国内的新能源品牌来说很难复制,因为市场已经过了能将规模效应直接转化为利润的时间段。
再加上,第一,特斯拉在美国的市场份额超过7成,而国内即使是比亚迪,市场份额也不到30%;第二,如今新能源产品市场渗透率即将超过30%,新能源车企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大,仅凭规模效应很难做大做强。
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自然是重中之重,不过在上下游供应链关系相对固定的前提下,用技术创新去树立成本壁垒也不失为一个更好的选择。
新能源带来的,不单单是动力方式的变革,也是产业链各方价值的重构,比如将汽车和IT行业紧密结合,在传统汽车行业里,整车为王,而在IT行业里,又赚钱、又有话语权的,一定不是终端。目前来看,电池的确占据了产业链核心,但汽车智能化发展却刚刚起步,技术、系统的优势还没有得到体现,一旦后发制人、就会瞬间占据上风。
新能源品牌们自然明白这个道理,蔚来用服务、小鹏用自动驾驶、威马用智慧出行服务,纷纷为自己加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厂家们不要一味“以价换量”,而是应该遵循市场规律去定价。
从厂家的角度来说,以价换量的销售模式或许能在短时间之内带来不错的销量和反响。但同样也容易局限企业的发展和定位,长期以来盈利能力很难提升,后续发展也难以维系。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即便当下用相对较低的价格,买到了硬件还不错、看上去性价比很高的车型,可厂家利润被压缩后,研发实力自然会大大降低,未来别人家的新能源产品随着OTA不断提升,自己却始终在“原地踏步”;包括后续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在整车行业亏损的前提下,只关注销量意义并不大,让供需平衡回到合理区间,让整个行业更加健康的发展,才是新能源品牌们应该肩负的使命。
【以上内容转自“盖世汽车”,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如需转载请取得盖世汽车网许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驱动中国2022-10-08 16:5310-08 16:53
TOM2022-10-08 16:3910-08 16:39
TOM2022-10-08 16:3910-08 16:39
TOM2022-10-08 16:3210-08 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