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流行 娱乐 体育 明星 时尚 游戏 旅游 生活 母婴 营销 邮箱 商业 视频 财经 健康 段子 消费 汽车 购物 科技
首页 > 汽车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现在就指望分时租赁盈利?清醒一点

汽车 亿欧网 2018-05-27 15:18

 

现在就指望分时租赁盈利?清醒一点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一年来,不断有分时租赁企业传出已在单个甚至部分城市实现盈利的“重大利好消息”,也因此让不少从业者以及投资人短暂松了一口气。可这是否意味着,该行业的成本利润模型已经形成?

别逗了,单个地区的发展情况在全国范围内根本不存在参考价值。粗暴点看,就算上海市投放的车辆一天在路上跑5-6个小时,这能代表全国范围内的分时租赁汽车每天都有机会上路吗?

关于分时租赁企业的盈亏平衡点,业内普遍流传着一种说法:按一天3次的出租频率算,一小时得收60元才能确保不亏本。数据说话,文章《出行新千亿市场,汽车分时租赁时机已到》作者也曾贴心地给大家算过一笔账: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在成本端,单车成本为4-6万元左右(电动车三年以下折旧率),日均成本则为45元左右,再加上车辆充电调动成本每日约为15元,停车位成本最高为35元/日,核算下来平均每天单车成本约在95元左右。而收入端:现阶段,部分企业能够达到平均每天单车行驶3-4单,100公里,收入150元以上 。

看上去,分时租赁分分钟能够实现单车盈利?太理想了。先说车辆本身,目前市面上6万元以下的新能源产品以微型车居多,其续驶里程基本在150-170km左右,而上述日均45元的成本前提是车辆续驶里程已经提升到200-300公里,并不能保证单车日均使用时长。更何况,依现在电动汽车的品控和迭代速度,满打满算真的能用够3年吗?

不急着回答车价问题,再说充电调动及停车等运营成本。理论上,国家层面正在大力推动充电桩建设,企业也积极配合,表示愿意围绕分时租赁停车位建桩以确保使用率,同时也有不少地方政府为新能源分时租赁提供低价或免费的停车位。

但是,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电池技术成为整个行业痛点,这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我们也不是头一天听到国家扶持产业的消息。可政策落地始终需要时间周期,重点是眼前这些企业能不能撑到未来那个时间节点。

至于收入端,一些分时租赁企业确实在运营过程中摸到了门道,他们的运营效率越来越高。有人能把单车日成本降到100以下,也有人可以把单车收入跑到250以上。可暂且不谈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背景差异,依旧是那个问题:优秀的玩家能代表行业整体水平吗?文章作者自己也强调:“具体case具体分析。”

盈利的道理大家都懂,无非是成本和收入之间形成的利润差。具体到当下分时租赁的收入来源,也就四条路:车辆租赁收入、二手车销售、广告收入以及大数据运营收入。而对于还舍不得扔钱大规模铺量的平台而言,最基础的租赁收入尚且无法抵消高昂的运营成本,没拴住几个高频用车的会员,手头的用户押金轻易又不敢挪用。高折旧率的二手电动车销售额和大数据分成更是后话。

换句话说,在平台最直接的运营成本面前,用户使用频率不高导致整个盈利模式陷入了死循环。即便如今互联网巨头为挤进分时租赁的赛道抢破了头,但其意图相当明确:平台在实际运营中收集到的海量出行数据。然而就各平台网点数及单车订单数量而言,企业手里能跑出多少数据?又能借此卖出多少钱?各位看官心里自有一杆秤。

这么看下来,短期内企业要想挣钱好像只剩下“卖广告”这一个选择。而如今各大平台也早就摸清了现状,身体力行地将广告变现付诸实践。就拿EVCard来说,其车辆内部与APP页面均被广告占领,就连运营网点也搭上了立牌广告。乐观点看,这种方式能够带来每天10-20元/单车收入。但您也得知道,背靠上汽集团,EVCard在全国范围内投放车辆数量高达2万台,光上海路面上就跑着8000辆EVCARD分时租赁汽车。

所以还是那句话,没有运营流量不光卖不出数据,就连广告都没人找您投。于是问题来了,到底是谁给分时租赁平台的勇气,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跑出钱来?这口大锅恐怕还得共享单车背。

作为“共享”族的杰出代表,去年共享单车的飞速蹿红给共享汽车带了一波节奏。分时租赁一度被宣称为自动驾驶技术的最佳落地场景,关于这项业务未来核心竞争力,各位出行从业者也将于6月14日举办的“2018智能+新出行峰会”上,谈谈自己的观点。然而在配套设施并不完善的当下,这却提前给共享汽车画了张大饼。朱啸虎同志是说过,重资产适合做C2C(滴滴),轻资产适合做B2C(OFO),这两种模式都能让业务保持快速增长,垄断市场。但他还说过:“分时租车是重资产+B2C+重运营,汽车的成本是单车的200倍。”也就是说,铺3万辆ofo的钱只够铺300辆汽车,这还不算后续充电、停车、调度、维修等等一系列运营成本。

各位当初选择进入分时租赁行业的原因很好理解,踩着“共享”的风口,瞄准了汽车这种重资产强壁垒的商品。重资产的行业壁垒一旦形成,轻易无法撼动。可一旦企业实力配不上创立初期的“高瞻远瞩”,或者说公司人员配比及管理能力跟不上运营需求,建议您趁平台现在仅有几百台车,赶紧收手吧。


 

责任编辑: 3858NCY

责任编辑: 3858NCY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